- 发布日期:2024-11-10 21:42 点击次数:198
楚汉战争时期,韩信曾向刘邦请求自立为“假王”,王莽篡位后,起初自称是“假皇帝”。如果不了解两汉时期的
官制
,那么很多人就无法理解这个“假”字到底是何意。
加拿大注册营养师、加拿大 Fanshawe 学院食品及营养项目教授安吉拉・道奇指出,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,而氨基酸恰是神经递质(如多巴胺和血清素)合成的原料。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、注意力以及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倘若多动症儿童缺乏充足的蛋白质,其神经递质水平可能会失衡,进而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与专注力。
《白皮书》显示,超过八成的家长们期望孩子能健康成长,70%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能长得更高、更强抵抗力、更聪明,66%的家长期望孩子更有活力,但同时,家长没时间准备早餐,或对“早餐营养充足”存在认知误区等原因,均会导致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早餐营养失衡。
自秦汉以来,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后,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。为了适应地主阶级参加政权的要求,自西汉后开始制定一系列的选拔官吏的标准和制度。当时,朝廷任用官吏一般称为“拜”、“除”、“初除”、“调除”等。
不过随着官吏队伍的扩大和任用过程中的复杂化,在任用方式上又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名称。以下就根据不同的任用性质,以及不同的任用类型分述之:
1、守、真
“守”即为试用期,“真”为实际授予。官吏的试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,称职者即可实授。比如西汉昭帝时,韩延寿入守左冯翊,一年后考核称职予以实授。宣帝时,尹翁归以高第入守扶风,满岁为真。
不过并非所有的官职都需要“守”,通常情况下只是针对靠近京师的一些重要的郡县,这些地方社会矛盾比较复杂,难于治理,朝廷常从其他郡调任一些得力官员试守,但大都不能长久任职。
2、假
前面开文便以“假”为引,“假”在西汉官吏任用上比较常见,即代理、兼职的意思。韩信向刘邦请求自立假王,其实就是代理齐王之意,后来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真齐王。
武帝时,苏武出使匈奴,随同他前往的常惠就是“假吏”。再如王莽,他自称“假皇帝”其实也是代理皇帝的意思。只不过,“假”的任用大都也是非常时期的应急措施。
3、兼、行、领、录
兼、行、领、录都含有兼领官职之意,但又有一些细微的区别。“兼”是以本官而兼任其他官职,如宣帝时,张安世为车骑将军兼光禄勋。“行”也是以本官兼任其他官职,但所兼任的官职是暂时的。
“领”为兼领之意,即已有主官主职,又兼领其他官职。领任之例,始于汉武帝实行经济改革之时,当时武帝以东郭威阳为大农丞,领盐铁事,主管全国盐铁专营,而且有权任免盐铁官员,这也说明兼领之官一般权力都较大。
《汉书》中记载武帝临终前曾有遗命曰:
“遂立昭帝为太子,年八岁。以侍中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,受遗诏辅少主。明日,武帝崩,太子即皇帝位,大将军光秉政,领尚书事”。
这里说明,霍光作为大司马大将军,在昭帝继位有又领尚书事,此后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遂成定制,总揽朝廷大权,代表皇帝处理国政。
“录”为兼领、总领之意。如章帝时以赵憙为太傅,牟融为太尉,并录尚书事。史料中说“录谓总领之也,录尚书自牟融始也”。
这也说明,自东汉章帝之后,“领尚书事”改为“录尚书事”,而且多以太傅、太尉的身份兼领尚书事。实际上,东汉时录尚书事逐渐成为权臣窃权的重要途径。
4、迁、转
“迁”即调动之意,但叫法也有不同。官阶相同的调动称为“平迁”,提升为“迁”,破格提升为“超迁”,降职为“左迁”。
到了东汉除了继续称调动官员为迁外,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叫法“转”。与迁相对应,官阶相同为“平转”,提升为“转”,破格提升为“超转”,降职为“左转”。
这也说明两汉时期,朝廷对官吏的升降制度比较具体、灵活、鲜明,在执行过程中也比较及时,这无疑有利于调动官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有利于打击官员的不法行为。
5、待诏
“待诏”是指等待皇帝下诏授官之意。待诏之名始于秦代,至汉代是待诏逐渐演变为任用官吏的一种方式。待诏主要用于临时安置一些士人,待诏的地点大部分在阙下公车所所在官署,所以就有了“待诏公车”之称。比如武帝时,东方朔、朱买臣皆是待诏公车。
此外,待诏地点还有金马门、丞相府、宦者署、黄门等。但有一点是肯定,不管是在哪里待诏,这些人大都是与皇帝有特殊关系或是皇帝比较了解的人,一般都能受到重用。
综上所述可靠的网上股票配资,汉代任用官吏的方式比较灵活多样,几乎包括任用官吏全过程和各个环节,从而形成任用官吏比较完整的系统。只不过东汉末年,由于封建统治日益腐败,一些行之有效的任用方式也在不断遭到破坏。
大司马武帝书事官吏官职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